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英文缩写 OUC)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始建于1924年,是中国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现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学校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香港东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校园环境幽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33号(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你校第九届党委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报我部核准的《中国海洋大学章程》,经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2014年7月15日教育部第22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核准。
核准书所附章程为最终文本,自即日起生效,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你校应当以章程作为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体制,依法治校、科学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4年10月11日
中国海洋大学章程
序 言
中国海洋大学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200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
学校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创校宗旨,遵循“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坚持“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的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国家海洋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规范办学行为,保障教职员工和学生权益,实现办学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法律和规章,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名称为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简称为中国海大,英文译名为OCEANUNIVERSITYOFCHINA,英文名称缩写为OUC 。
第三条 学校注册地址为青岛市松岭路238号。学校设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地址分别为青岛市松岭路238号、青岛市鱼山路5号和青岛市香港东路23号,在校区外也设置实习、实训场所和教学、研究机构。
第四条 学校由国家举办,行政主管部门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第五条 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具有独立事业单位法人资格,依法享有和履行相应的权利义务,自主办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第六条 学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基本职能。
第七条 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为主。
第八条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追求,以“跻身于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发展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九条 学校的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正在建设西海岸校区。设有21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8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900余人、硕士研究生91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10余人、外国留学生680余人。教职工3797人,其中专任教师1858人,博士生导师504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4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1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海洋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4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学校拥有教学和科学考察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35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号、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9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8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7项、人文社科奖励69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24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997项,授权发明专利1423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41项。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24年,是国人在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大学。学校实行董事会制,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兼任校长,聘任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为名誉董事。学校开宗明义,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学校初创时期的学科设置为:1924年设置工科、商科;1925年增设土木工程科、铁路管理科、采矿工程学科、机械学科、电机学科。修业期满实验及格者授予学士学位。
1928年,学校因北伐战争而停办。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原私立青岛大学校址上筹建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文学家、教育家杨振声任校长。杨振声采取“兼容并包,民主办学”的方针,广聘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学校声誉日隆、蜚声学界。在学科建设上,杨振声提出要渐次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与海洋有关的学科,并在生物学系重点发展海边生物学,矢志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国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此为中国海洋大学特色学科的第一个源头。这为后来学校海洋、水产等特色学科享誉国内外,青岛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海洋科技与教育城市奠定了基础。